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情况与思考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 陈一) 关键词: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观念 社区教育 家庭教育 摘 要: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具有人性化和生活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只是健康教育学科中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课在教学实践中反馈实施情况又是如何呢?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观念有哪些矛盾?本篇论文只是从一个小学健康教育教师从事小学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五年来,所思所想,企盼得到各位教育的行家里手,指点迷惑,共同交流进步。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强调课程的人性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整合化,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我是从事小学健康教育学科的专职教师,比较喜欢研究教育心理学,曾经参加过重庆市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获得全国高级心理咨询师的认证资格,从事小学健康教育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此之前,还从事过其他学科课的教学工作。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比较喜欢思考研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情况。下面,我就以基础教育改革的四条观念,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健康教育课程中人性化、生活化的思考 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长的最大心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民族强盛的强大支持,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是很具有人性化的课程改革举措,其内容也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从广义教育的范畴来看,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健康教育内容更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可以说,一个人的健康行为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社区教育对一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学校教育,也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也相应出台,各种健康教育教材、读本等各种辅导书籍材料也应运而生。重庆市小学健康教育课本,主要突出了安全、救护、心理、营养、青春期、常见病防治以及消费卫生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是经过了多位教学专家学者的讨论研究酝酿而成,开设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就是想要从健康的新观念出发,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课堂,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卫生知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进步、文明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我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就感觉每节课编写者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很具有人性化和生活化的特点。比如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第二课《膳食指南》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才是合理的膳食结构,指导自己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膳食,很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学目标的设置具有人性化,但是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手段是否就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人性化的特点呢?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如果这节课的教学安排,只是在课堂上靠教师讲解膳食知识,依靠教学挂图让学生观看,或者让学生参与到一个“作秀”式的游戏活动中,整个课堂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学生究竟掌握这些知识了吗?如果这个内容换成是家庭教育模式来教学生的话,这些知识就会因为课堂的变化,而变得生动而有趣。有条件的增加了动手操作,品尝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将有关知识转化成实践行为和能力习惯,教学效果岂不是更好。再比如小学健康教育一年级教材第十五课《注意行走安全》,由于缺乏教学内容的配套教具,在课堂上教师也只能够让学生判断认识挂图中哪些行走是不安全的,哪些行走才是正确的,不安全的行走可能会出现哪些严重的后果。由于缺少实践操作的可行性,教师很难教,学生也学得很枯燥乏味。 我曾经写过一篇《健康教育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论文,获得重庆市小学健康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写这篇论文的起因是我在上小学一年级健康教育教材《小小手要常洗》一课中,尝试让学生们知道洗手的重要性后,带领学生们排队来到学校洗手池边,实践洗手的方法,体验洗手的过程,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跟在课堂上教师不停的讲解,完全不一样。但是,就这个“洗手”的内容,校园范围内教师还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他的内容就很难说了。 二、健康教育课程中整合化、弹性化的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了国家课程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是每周0.5节课,学校只有每隔一周给安排一节健康教育。我在从事健康教育教学的时候,发现健康教育学科特色不突出,好像是与其他多门学科知识拿来拼凑组合而成,它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学、体育与健康、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的内容有交叉重复的现象,并且非常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有部分专家学者说,同样的内容各门学科教学的侧重点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各门学科还是有研究教学的必要。我不否认各门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科特点,那么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否就有必要从各学科角度来研究同样的内容?这样的观点是不是陷入了“学科本位化”的论调?各自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岂不是违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而小学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体系只是一个方向性引领性的内容,目标体系很不完善具体,很难用一个恰当的尺度来衡量。某些知识性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显得比较深很抽象,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很远。这些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小学健康教育四年级教材第十八课《能量——生命活动的动力》,如果把这一课的目标浅浅的定为让学生知道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能量与生命活动消耗的关系,学生是很容易就达到的;如果要让学生掌握测算具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数,学生每天所安排的膳食中的能量是否符合成长需要,这样的安排整个教学就有很多的内容,但是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弹性化,由于该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课,不是活动课,纳入了国家课程教育目标体系,还必须配备专职教师,安排课时计划,每年都要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师的自主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情况的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情况找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轨迹。如何寻找正确的轨迹,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了很大的影响发展,但是它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还是很尴尬,迄今为止,还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只是从属于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每册健康教育教材中的20节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约有4节,只占健康教育内容的20%。心理健康教育与我国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品德教育是从我国几千年以来特有的伦理道德规范,以至于国家法律法规出发,来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个体出发,强调个体的积极乐观、幸福感、抵抗挫折、团队合作等心理素质。基础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最重要的,德育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教育研究机构中,设立了专门的思想品德教研室,有专职的教研员负责教学研究,相对于从属于健康教育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非常薄弱了。 由此可见,比起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它的重要性要差很多。 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独立的学科,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一部分,从事专职教育的教师甚少,而潜心对这门学科进行研究的教师更少,课堂教育中没有很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本区教委每学期都要组织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活动,而活动的主题都是由某公司宣传策划人员对该公司生产的个人卫生产品进行介绍,强调如何运用该公司产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并没有对健康教育课程中诸多情况进行探讨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在摸索探寻一条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培养出一批既有教育经验,又有研究教育能力的新型教师,最后达到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以上所思所想,只是一己之见,期望引起从事教育研究教育的同仁领导,对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重视,更加深入的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共同打造教育的春天! |
编辑:中国学校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