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评奖查询系统]
首页 » 学校德育实践 » 詹万生:和谐德育论
詹万生:和谐德育论
发布日期:[15年前 (2010-06-18)]浏览次数:[280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下简称 和谐社会 ”)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和谐德育的现实价值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和主导,只有工作在各个社会岗位上的公民具备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友爱、自主创新、保护环境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建设具有与之对应特征的和谐社会。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某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某些商业活动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屡禁不止,甚至某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这一切都给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建构和谐德育,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起点,推及全体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加固依法治国的内在基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这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价值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建构和谐德育,就是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等措施,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在受教育人口的高峰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则相对不足,同时由于片面的人才观和劳动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学校教育出现了诸多不和谐因素,如 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等等。为了有效调节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除了在政策和制度上进行改革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把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和谐德育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的身体与心灵、智力与德性、知识与能力、理性与审美的和谐发展。其价值在于发挥德育的灵魂统帅作用,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发展学校德育的价值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 :独生子女现象、单亲家庭现象、追星族现象、痴迷网吧现象、拇指文化现象、口袋书现象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彼此衔接,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和谐问题。无论从大、中、小、幼德育的纵向衔接来看,还是从学校、家庭、社会的互相配合来看,一般表现为少沟通、难互动、不和谐。这种情况是制约德育工作整体效果的关键。要解决德育工作这一关键问题,就必须整体构建和谐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原理,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推进大、中、小、幼德育的纵向衔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互相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从而促进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FS:PAGE]

  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民主融合的师生观:教师、学生 双主体 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而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学校、家庭、社会 三教 和谐

  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所谓整体化的大德育观,指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观:知情意行 四环节 和谐

  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简言之,就是 知情意行 的过程。 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基础, 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又是 知、意、行 的内在动力, 知、情、行 具有促进作用, 以道德认知为指导,受道德情感与意志的支配,同时它又对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取决于四个环节的和谐统一的程度。和谐德育将 知、情、意、行 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整体构建的德育体系观:横向系统 六要素 与纵向系统 六学段 和谐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所谓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观 ,就是把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主要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 六要素 构成的横向系统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大学 六学段 构成的纵向系统构成。就学校德育体系的横向系统而言,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系统,是其它要素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统,它是其他德育要素发挥作用的凭借与依托;德育途径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与实施系统,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与合力;德育管理与评价则是德育工作的机制保障系统。 六要素 只有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会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获得最佳德育效果。横向 六要素 和谐,其工作形态是全员德育、全面德育,是教育的合力;纵向 六学段 和谐,其工作形态是有机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是体现德育过程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德育。总之,探索并构建和谐德育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FS:PAGE]

  (作者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