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上述思考,针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如人意的现状,我们认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其实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各级各类学校要尽快把学校德育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目前在校的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教育好、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 21世纪中国的面貌,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各地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真正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常抓不懈,政府要为学校德育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切实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重要业务之一来抓,学校要像抓文化课一样重视抓好德育工作。从而,形成一个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德育工作步入正常轨道。另外,德育工作者也要清醒认识到肩上的重任,加强修养,解放思想,全面学习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辩证分析社会上的热点、疑点、误点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辨析力、树立新观念。
二、调整充实德育内容,建立德育的科学层次
1、调整充实德育内容。我们必须针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形势需要,改革、调整、充实学生德育教育内容。要尽量压缩那些超越学生思想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已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相悖的德育内容,要增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观念、新知识、注重行为规范教育、青春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及“五爱”等方面的教育,注意把满足社会需要和当代青少年精神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把握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一方面继承优良的传统内容,一方面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讲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衔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注重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等,极大地焕发德育的生命活力。
2、努力实现目标与过程的一体化。学生的思想转变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是量的渐进和质的飞跃的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使德育工作真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育目标过程化,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系统而不是零碎,连续而不是间断,经常而不是偶然,实实在在而不是空洞苍白的熏陶。德育工作要注意和国情、区情、校情衔接。比如,艰苦奋斗的作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就要和教室、宿舍、校园的文明建设结合相配套,批判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大力提倡和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风尚、同样地需要使其渗透在教学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融合、体现在学校育人的每一个层次。内容的务实,还可以从挖掘学校自身丰富的德育资源入手,每所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均已形成值得学习的优良传统,有许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踏实工作,爱学校、爱集体、爱同志、助他人的师生,这些都是我们开发不完的德育资源,用这些先进的人与事教育学生,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德育的科学层次。德育目标必须有层次,否则就会使德育内容泛化,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强调目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增强公民意识。一些同志认为好公民,标准太低,其实不然。当一个好公民,必须有祖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应懂得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应养成一个公民良好的品德和行为[FS:PAGE]规范,要做到这些(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正因为缺乏对学生养成教育和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以至到高等学府,还要对一些大学生进行“对不起,谢谢,没什么”等文明语言及风度训练,教育目标层次的倒挂使一代新人缺少必要的教养,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建立清晰的目标层次,对小学、初中的学生,必须强调公民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当代的好公民,这是最基础的教育和最基本的训练;高中的学生,应该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为他们形成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在大学,应为一大批学生成为年轻的马列主义者创造条件。
三、大力改革德育方式
1、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校园内外实际上存在着道德双轨现象: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人低水准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在蔓延。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囿于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方式,应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建立德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把握学生不同层次、内容的兴奋点,开展“面向未来,立志成才”的德育活动。
2、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作用。学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被教育的客体,又是参与教育的主体,只有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发挥。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四、进一步强化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络
学校的德育工作,仅靠学校单方面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联系,通力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特别是中小学,可以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学校负责人、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德育管理委员会,定期分析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工作对策,搞好综合协调配合。还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同家长建立正常联系,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收家长参加德育工作。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联系,及时沟通信息,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协调孩子全面发展。
要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生德育向校外延伸,要依靠各种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协助学校做好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社会化。
五、加强理论研究
1、对学校德育进行总体研究。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总体上研究人的培养与教育的全过程。至少要研究小学、中学、大学这三个教育阶段的内在联系,对这 16年的教育应当进行整体设计,要改变以往大、中、小学“各炒一盘菜”的研究状况。分散的、分阶段的、分门别类的德育研究固然重要,但面向未来,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与德育实践体系,就必须着眼综合整体的理论研究,就必须组织队伍,纵横协作,整体作战。
2、对学生进行个性研究。要教育学生就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永恒性的课题,也是解决德育实践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基础研究,不研究学生思想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不探讨学生接受各项教育的内在机制,我们的德育实践就难免不陷入轰轰烈烈或冷冷清清的形式主义。前一段时期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整体研究,目前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个性研究,而且只有把个性与整体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全貌与本质求得科学认识。德育工作者应当从研究学生个性入手,学会做好个别工作,学会做一个一个学生的工作,学会点点滴滴,精雕细刻,潜移默化的个别工作。忽略个别工作和不善于做个别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实践中急需矫正的偏差,也是近期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3、对德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研究。德育是一门[FS:PAGE]科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作为科学就有它自身的规律性需要探讨。一所学校能否将德育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层次、学术水平、学术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的层次,学生的文化、品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关系到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风状况和情操陶冶水平,因此这一工作要强化。
4、对德育队伍建设的研究。目前学校工作有三支队伍:教学科研队伍、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后勤保障队伍。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已引起高度重视,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后勤逐渐转向社会化,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德育工作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德育实践的水平和效果。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有一支以从事德育为职业或以主要精力从事德育的德育教师队伍,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师也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没有德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存在的,没有德育教师的学校教师队伍至少是不完整的。办学校要有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也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德育师资队伍。德育教师队伍,不仅要通过传授各种做人的科学知识,成为名符其实的“人师”,而且要在学校整体德育工作中,起到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任何“一所学校都需要像建设那支以传授文化为主的“经师”队伍那样,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传投做人知识为主的“人师”队伍。否则,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与实效,德育的系统化、科学化,从无序到有序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