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评奖查询系统]
首页 » 课题文章交流 » 关于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18年前 (2007-06-06)]浏览次数:[228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于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太原市迎泽街小学教导处  杜瑞芳  周小芳
      摘要:关注学生心理卫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和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形成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发展。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相互渗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数不尽的心理和社会困扰。尤其是中小学生们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校园生活的不适、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升学择校的窘境等原因,产生了一些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问题,部分同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暂时的心理异常,个别同学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教育,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保证他们出色完成学业,成为熟练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人才,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
    下面就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我们的实践提出一些看法。
    一、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关注学生心理卫生是时代赋予的任务
    现今社会的快节奏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社会关系,也改变着人们长期以来构筑的精神世界。它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将人们推向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大潮之中。如果社会成员不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产生抑郁、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出现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等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少数大学生因此影响耽误学业,个别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青年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做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和教书育人的教师更是义不容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切实做到学科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完成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的需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发放资料或请专家进行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进行。但这些形式的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生的需要,有的活动效果也不十分明显。一则主动寻求心理矫正或援助需要勇气,而那些需要得到矫正援助的同学缺乏的就是这种勇气,因此这类活动往往难以奏效。二则性格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大张旗鼓的做法有急功近利之嫌,只能是“欲速不达”。如何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特点和当前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心理卫生工作呢?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做法为我们找到一个切入点。这就要求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适时、适度、系统、科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变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综合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他们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只有学科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两者结合渗透,才切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特质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质。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要求一方面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又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是“经师”授业,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学知识经验、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基础;又是“人师”传道,向学生传递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处世之道,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乎社会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正是完整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质。
    二、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语文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
    语文教材中有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教材,也是美育、德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学习《将相和》和《草船借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文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将相和,天下和”和“爱德尊贤”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辩证的看待自我认识世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知识收获和精神愉悦。文学作品有许多极具个性、鲜活灵动的人物,在指导学生分析诸如项羽、林黛玉等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分辨人物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高塑造自身积极健康性格的自觉性,主动进行自我心理矫正或寻求援助。
    2.课堂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结合渗透的途径有很多,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渠道。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心理环境。对部分基础差、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可在课堂上让他们训练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目。对他们的回答多加肯定和鼓励,借此唤起自信,体验成功,丢掉自卑。对部分成绩优异或某方面表现突出却显得有些自满的同学,就可以出些训练难度稍大的题目,他们完成后要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客观看待自己。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就一定能够调动青年学生这个主体克服不健康心理,发展健康个性,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的愿望,自觉关心自身心理卫生问题,促进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
    3.课外练笔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的适当方式
    语文课非常重视课外练笔,通过课外写日记、随笔等训练不仅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应鼓励学生勤写日记或随笔之类的文章,给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情感的方式和场所。在课外练笔中同学们往往会用文字的形式袒露自己的忧伤、痛苦、欢乐、迷惘的心情,表明自己对人、对事、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教师要允许学生尽情倾诉,有针对性进行引导,这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非常适合,可使情绪宣泄欲望满足,自身得到缓解放松,又不会影响别人。对希望与教师交流并进行书面咨询的同学,教师可随时在随笔、日记等课外练笔作业或个别与学生交换意见和看法,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
    4.作业批阅是进行心理辅导的有利时机
    语文课程课内、课外作业批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批阅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和知识掌握应用的程度,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改进解决。同时作业批阅也是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时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赏析、短评时论、问题解答、综述等作业训练中表现出来情绪和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对作业中反映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活动要进行肯定、支持和表扬,而对作业中流露显现的消极或不健康的情绪要进行及时疏导和排除。这种心理卫生与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心理辅导,可以在作业本上用书面评语形式个别进行,也可以用口头讲评的形式集体进行,有时还可采用个别交谈的形式。   
     我们分析了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对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引导而不是训导,是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而不是以“师”压“生”,只有这样才能分享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的忧与乐,完成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
参考文献
[1] 钟祖民,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2] 孙铭钟,现代心理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3] 卢正芝,现代教育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作者简历
        杜瑞芳1971年生,毕业于山西大学汉语言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小教高级,中共党员,现任太原市迎泽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全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坛特约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太原市人民满意的“百优”教师,太原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教师,太原市高水平骨干教师,太原市教学能手,区教学标兵。参与编撰专业著作一部撰写十万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受国家、省、市等各种奖励二十多次。曾三次参与国家级的教育教学科研项目。
 
   联系方法  太原市迎泽街小学教导处杜瑞芳 邮编 030001
     电    话  0351—3276266    手机 13513628017
E-mail: songys111@sina.com  
编辑:中国学校教育网